

日前,國際竹建筑設計大賽頒獎典禮在2019北京世園會國際竹藤組織園舉行。比賽中諸多竹建筑設計爭奇斗艷,各顯風采,令人驚嘆竹之妙用。
以竹為建筑材料并不是什么稀奇事。自古以來,中國人便常與竹為伴。中國古典園林中常以竹為景,竹子與水體、山石等結合是江南園林中最典型而特色的景觀之一,王維“輞川別業”中即有“竹里館”,讓他得以“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
竹子用于建筑,則歷史更為久遠。在遠古時代,人們從巢居、穴居向地面居住發展的過程中,竹子就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漢代甘泉宮、宋代黃岡竹樓,皆負盛名;中國南方少數民族也自古有著居住在傳統圓竹建筑里的習慣,云南傣族的竹樓建筑便是充滿著地域特色的干欄式竹屋。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中國建筑師也開始拋開鋼筋混凝土的桎梏,尋找遺失的傳統技藝和文化。以竹為建筑,湖南雙溪書院即是代表。從內天井的結構布局到竹構構架,形象的生成既來源于當地傳統民居建筑,又是對中國南方民居建筑符號的抽象提煉,在充滿竹藤架構的建筑中彌漫著濃濃的南方文人氣息與山野情懷。
以竹為建筑的裝飾用材,則是竹藤融于建筑更廣泛使用的方式。浙江杭州的富陽公望美術館,以《富春山居圖》為背景與主題設計,用寫意的方式將建筑以主山、次山、遠山的方式布局,形成可望、可行、可游、可居的意象,展示了富春江山水文化和地域文化內涵。
竹建筑的發展,還能帶來經濟的繁榮,推動鄉村建設。浙江龍泉寶溪村舉行的國際竹建筑雙年展如今已成為中國鄉村最有魅力的藝術風景線。建筑師們都努力用中國文化進行國際表達,不斷創新竹建筑的可能性。而這種竹建筑藝術的介入,也成為了鄉村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之一,讓昔日名不見經傳的小村莊成為了如今遠近聞名的鄉村旅游目的地,向世人展示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以竹藤為建筑材料,不僅是現代生活中人們對資源的有效利用、對綠色經濟的探索與發展,也是中國人骨子里對于傳統文化中竹之品格與田園風光的審美寄托,更是人類對于美好生活及綠色家園的追求與渴望。